Friday, July 13, 2007

真面目v.s.假面具?

在報章看見一篇評論,甚為之動容。
來做個評論分享唄~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《一個年輕媽媽的真面目和假面具》-----鄭丁賢 星洲日報12.07.2007

3歲女童從失蹤,進而遇害,並引出母親和她的男友涉案,峰迴路又轉,一步一驚悚。真相漸白之際,卻是愛恨與怨怒的交纏。

上半本是希治閣式的離奇懸疑,下半本是羅曼波蘭斯基的悽愴悲涼。

開始時,大家為一個小女孩的安全而著急,然而更觸動心弦的,是那個面目姣好,但神情悲涼,看似六神無主的年輕媽媽。

沿著故事的主軸,一個年輕的單親媽媽,因為大意而遺失了可愛乖巧的女兒。年輕媽媽明亮的雙眼,隱現傷感的血絲,娟秀的臉頰,還有淚水的痕跡。報章和電視的特寫鏡頭,放大了年輕媽媽的纖弱無助。

這個社會的冰冷頓時融化,所有的同情心,一齊湧到年輕媽媽跟前。

尋找小女孩的傳單,貼遍街坊鄰里;人們自願組織搜索隊,四處搜尋小女孩;有人提供懸賞,尋找女孩下落。

這是對小女孩安全的著急,也是對年輕媽媽心靈的撫慰。

這也是社會的關懷與愛。

小女孩當然是沒找回來;找回來的是她支離殘缺焦黑的屍骨。

涉案的竟然是這位楚楚可憐的年輕媽媽,以及之前大家未曾聽聞的男友。

這是一個騙局嗎?

之前的情節,以為是真實,卻是虛構劇情。

然而,之前的淚水、自責、著急和痛楚,可以是虛構,也可以是真實,或者半真半假。

這已經近乎精神分裂,可以在如此的境地,表現同樣的情緒,但卻是兩個版本。

正如希治閣《觸目驚心》(Psycho)裡的主角,可以是愛人,也可以是加害人;最讓人迷眩的,是他本身不知道自己是精神分裂,而可以一人扮演兩個角色。

眾人從震驚中驚醒,第一個問題就是,年輕媽媽何以會交上一個如此背景的男友,而且還把女兒托交給他?

更讓人不解的是,女兒遇害之後,為何不檢舉凶手,反而試圖掩飾,演出了一出精彩而荒謬的“尋兒記”?

或許,大家能夠同意的是,這是一段無知的愛情。

一個失去感情寄託的年輕女人,遇上了一個背景複雜的男子,以為在茫茫大海漂流之中,抓到了續命的浮木。

然而,浮木可能是一隻食人鯊,但是被沖昏頭腦的女人,已經是不顧一切,完全投身進去。

愛情,即使是錯愛,也讓人往往奮不顧身,犧牲所有。

愛上一個人,在感性的波濤中縱情,卻忘了用理性的腦袋,作一些理智的剖析。

盲目的付託了終身,最後是一場人間悲劇,賠上一個小生命的隕落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母愛去了哪兒?
人性去了哪兒?

良心,又去了哪兒?

逃了。走了。

No comments: